珍稀!7.65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领衔雅佳豪首拍!500余件古董珍玩即将呈现!

首页    珍稀!7.65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领衔雅佳豪首拍!500余件古董珍玩即将呈现!

珍稀!7.65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领衔雅佳豪首拍!500余件古董珍玩即将呈现!

2024-12-10 11:38:47快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35e32ab4cf5ced7055470f94780bdab.jpg

雅佳豪2024首届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时间

2024.12.25—2024.12.28

AM 9:00 - PM 20:00

拍卖时间

臻玉良璞—古代玉器专场

2024年12月28日

Lot 1001 - Lot 1306

AM 9:30

吴越长物—江南遗珍专场

2024年12月28日

Lot 3001 - Lot 3070

PM 13:3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2024年12月28日

Lot 3071

PM 14:30

藏古见眞—古董珍玩专场

2024年12月28日

Lot 2001 - Lot 2204

PM 14:30

展拍地点

杭州中科久泰饭店三楼

杭州市上城区五星路65号

拍品赏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115a65dfd04a5d3eed33596b92d2824.jpg

LOT 307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765×25.3(cm)

1卷 纸本

简要:

本经卷总长765cm,画心长747cm,宽25.3cm,淡画乌丝栏,每行17字,入潢打纸。首部品题“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第五十九·初分讃大乘品第十六之四”,尾部题“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第一三八”,后经藏家加接装裱成同卷。

本件拍品原为同一藏家收集的两卷敦煌文献,分别为五十九卷前段和一三八卷后段,后经装裱成为一卷。

书写内容为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总集,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由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般若部是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经的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的四分之三。书中分别记述佛陀说法的16次集会,称为十六会,每会之记述相当于一部独立的经典,记述该会的情况和说法内容。其核心内容是阐述诸法性空的般若学说,所述性空无相的理论实际上是各种大乘佛教学说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教义,因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经录家列在大乘经典之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463c9519b569c5573ac634bf49364852.jpg

本经卷纸张材质介绍

本经卷委托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实验室做了相关鉴定(GB/T 4688-2020),检测结果为100%桑皮纤维成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ec4fb5cdc57dbb3e4159ceebcdd5bb0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e20e82f4ad45220ad4dea40eb21c5a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d2a43ba1775f11b9bc7df5f39799c78.jpg

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实验室检测报告

微观图像中,纤维与Herzberg染色剂作用呈酒红色,粗细较均匀,平均宽度约为21微米,纤维表面整体较平滑,可见有浅疏的横节纹,部分横节纹呈斜向,部分纤维区段附着有半透明的胶质膜,符合桑皮纤维的微观特征,为纯桑皮纸;纤维断点较多,多为溃断状,部分纤维有帚化,纤维间碎片状杂质较多,混杂有无定形的细碎蜡状物及少量深蓝色淀粉类物质,整体形态与杂质状态符合写本时期书写用纸的微观特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12fd87b88a0edf4295b1c4a9f20cacf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75b43d6441439e509849c927731268b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3192c30f70e2f462c245b594e04289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3a419d4253de55208998d9b37823ebf9.jpg

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实验室纤维染色图(100倍)

桑皮纸,起源于汉代,呈淡黄色,肉眼可见明显的纤维结构,一直以来都被用于高档书画、高级装裱用纸,桑皮纸确切记载的年代是在唐朝。据资料记载,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一百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本桑皮纸做的账本,上面就记载着寺院在当地买纸的情况,以及善存于世的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古兰经》手抄本等皆为桑皮纸。说明早在唐代,桑皮纸的书写用途就已经通过西域传播世界各地,广为使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44cc4da772cf1d1ba7f570669ddd7d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54432d20efe4dfb7d97f89be316096c3.jpg

本经卷纤维显微图

除纸张材质外,本拍品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写经纸张的特点。隋唐时期,纸张入潢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入潢指用黄柏树的汁液染纸以防虫蛀,起到保护纸张的作用。《唐六典》载,太宗李世明于贞观十三年(649年)在弘文馆设“熟纸装潢匠九人”;秘书省定“熟纸匠、装潢匠各十人”。此外还规定重要官府文书、宗教经典都要用黄纸。《文房四谱》曰:“贞观中始用黄纸写敕制。高帝上元二年诏曰:‘诏敕施行,既为永式,此用白纸,多有虫蠹。宜令今后尚书省颁下诸州并宜用黄纸。’”可见唐代染纸入潢早已普及全国各州。因此,本卷写经历经近千年仍保存基本完好,与当时的染纸入潢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本经卷书法介绍

敦煌写经大多出自于职业“经生”之手,有着较高的书法艺术造诣。有记载,唐代的著名书家欧阳询,虞世南就曾经教授经生楷书,所以敦煌写经称得上是中国两千年书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敦煌文献涵盖了楷、草、行、篆等各种书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及类似美术字的墨迹,但主体部分仍然以楷体经书为主。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种重要的书迹形式,“写经体”有着它特殊的文化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242396fcb5f718ebc6bf1894f46bfb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7dfb8526b72986fb3b890e413464d9f.jpg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局部图

本拍品

本拍品从书法艺术风格相较其他同卷写经来看,字体相对纤瘦硬朗,应为晚唐归义军时期写本,这一时期的写本特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不同于盛唐以前流行的端正流畅,晚唐时期由于法度的约定在松动,随意性、自然性的成分在逐渐增加,唐人丰腴饱满的痕迹在迅速消退下去,也正是此期敦煌书法艺术的一大亮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a5e26778b6d895e86cd4a1dcc8b55d04.png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局部图

本拍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849b18e8e0ea019f64ebf3837935d5cc.jpg

伍伦44号维摩诘经卷下

归义军时期写本

千年风沙漫卷,梵僧孤影听禅,此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于历史长河辗转,幸得留存,巍然已千年,遗墨真迹,万不存一,今人能得观唐人墨宝,实为幸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9adabe17cdf5c611da14aa177de65735.png

敦煌文献概述

敦煌在中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连接重镇。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墙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古代写本文献的重大发现,与殷墟甲骨文、居延汉简和明清档案统称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四大发现,震动了整个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e1e0c68d8e99a7edea76b0c5f6552cfd.jpg

王圆箓(1849—193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64e5afe03b4841da5140f9edc2e4b8f4.jpg

敦煌藏经洞图

这些文献涵盖了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各种文书,包括宗教典籍、世俗文书、科技文献等,其语言多样性包括汉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回鹘文、希伯来文等少数民族和外语文献,是丝路文明最宝贵的实物遗存。敦煌藏经洞一经发现就引来了来自于英、法、俄、日、美各地探险家竞相调查,随后由各探险队带到了世界各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885ac5c6f3897f930e64a6b9994e4d59.jpg

伯希和在藏经洞里挑选经卷

Charles Nouette 拍摄

1908年

1909年,伯希和来中国为法国远东学院购书,并带来一些敦煌经卷修裱。先后在南京、北京见端方和罗振玉时,说出了买遗书的事,直到这时,中国学术界才知道敦煌发现了藏经洞,而珍贵遗书已被瓜分的所剩无几。在当时全国惊呼“国宝遭劫”的声浪中,罗振玉等人上书清朝学部,清政府这才进行追查。

1910年,清政府正式拨款库银6000两,电令甘肃学台将洞中残卷悉数运京。但在起运前,王圆箓却私自藏匿了许多文书,运京途中又由于当时在清学部供职的李盛铎等人监守自盗,攫取菁华后又把部分写本截为数段以充数,人为导致一些写本的割裂成了两件、三件,乃至十多件,四分五裂。敦煌学前辈姜亮夫先生曾说:“敦煌卷子往往有一卷损裂为三卷、五卷、十卷之情况,而所破裂之碎卷又往往散处各地:或在中土、或于巴黎、或存伦敦、或藏日本,故惟有设法将其收集一处,方可使卷子复原。而此事至难,欲成不易。”

本拍品相同卷全球馆藏概况

通过查阅《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与《俄藏敦煌文献》可知,中、英、法、俄、日五国所藏敦煌遗书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九》共有10例,如下表所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031cf0d09b037eb20d54e4fdbbc78e5.jpg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三八》共有2例,如下表所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7760fec62f802cdc56d7de949187db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e4fa95493e40dd712d3bbf69c0076b4e.jpg

BD00132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54b382e78c5c74afa7a129fddf294e58.jpg

P.2097  法国国家图书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三八 卷尾

通过上表可知,中、英、法、俄、日现有明确著录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九》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三八》十分稀少,其中首尾皆全者仅P.2097一例,S.6406、BD04919、BD01158保存较为完好,惜皆残。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当时技术条件有限,许多文献在流散过程中被人为分裂、破坏,现存敦煌文献多为残片或残页,能称之为“卷”者不过寥寥,完好者更是凤毛麟角。此外,通过对比,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BD00438、BD07378、BD07380号,卷中皆有“兑”字,且字迹相似,可知这三个编号原本应为同一卷,也能佐证上述情况。

参考: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三八 卷首(法国国家博物馆藏)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卌(大英博物馆藏)

参阅:

1.《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002册》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页486-487

2.《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065册》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页349-360

3.《伍伦经眼古经图录》,方广锠、李际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3,伍伦44号 维摩诘经卷下

2024年12月10日
浏览量:0
收藏